泮宫劄记

认清生活的本质,依旧努力的拥抱生活。

近期的一项工作是调研世界顶级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情况,最让我震撼的不是MIT的95位诺奖获得者,而是他们对于大学使命的深刻认知。“The Institute is committed to generating, disseminating, and preserving knowledge, and to working with others to bring this knowledge to bear on the World's great challenges.”对于一所真正的顶级大学,必定是一所全球化的大学,基于全球范围,招纳最优秀的学生,规模不需要太大,但是一定要有活跃的思维,丰富的创新和产出。对于普通的大学,最低的要求也应该是能培养出具有基本的学术素养的学生,教他们学会理性的思维方式,学会实验、归纳、证伪和证明的科学方法。很可惜,目前很多学校充其量也就是个课程学习的生产线,学生入学上课做论文毕业走人,流水线作业。成绩不合格,还会放水降分。因为招生人数和拨款等指标紧密相连,所以不停的降低标准,宁滥勿缺,生产出了一大批的现代高等教育的残次品,水平甚至还不如几十年前的技校和中专。一方面,我们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,另一方面我们大量的学生手不能动,口不能言,读书只是沦为了找工作,提职称的工具而已,目的就不纯洁,能指望培养出来多么优秀的学生么?这也是我们一方面拥有如此庞大体量的高等教育群体,另一方面社会上还存在大量的反智主义,毒鸡汤文化的原因,很多人,连独立思考的基本能力都丧失了。今天是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正式开始的日子,作为曾经亲历了前两轮战斗的一线人员,对于评价体系有着自己的看法。其实,我们的评价还是基于行政管理角度在自说自话,对于社会效益的评价尚处于摸索阶段。高校的好坏,和他的社会贡献以及社会认可度密切相关,最简单的,全球招生,如果别人愿意自己掏钱来你这里读书,那你的水平一定是不低的。不完善的指标体系,只会鼓励大量的学校自己掏钱请人家来读书,来的人既不懂中文也不懂英文,还得每人配几个女学生照顾生活起居的畸形国际化教育。这样的学校,还不如青楼。高等教育,给个基本生活费,剩下的钱找学生、校友、企业、项目要去。过个几年,还能活下来的,不用评价,也一定是好学校。

评论